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首髮式上講話
  鏡鑒的話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圖書10月8日在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上舉行首髮式,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的治國理念和執政方略。此前,鏡鑒《大大出新書,世界讀中國》一文,藉著席卷各國的“習式旋風”,也席卷了各大網絡媒體。
  今天鏡鑒跟大家分享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德國前總理格哈德·施羅德在首髮式上的講話。
  在《大大出新書,世界讀中國》里,許多國家的專家學者政要,都對大大出書表達了期待和感受。大半個月過去了,人們的讀後感究竟如何?從大大的書中讀到了什麼?今天推薦的第二篇文章,就來自《世界郵報》(赫芬頓郵報國際版)主編內森·加德爾斯。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首髮式上的講話
  ▌德國前任聯邦總理格爾哈特•施羅德

  2014年10月8日,法蘭克福
  我非常高興參加習主席新書的推介儀式。我所認識的習近平主席是一位遠見卓識的改革家。自從他擔任國家主席和中國共產黨中央總書記以來,中國國內和世界各國都對中國推出全方位的改革措施充滿期待。中國政府果然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涵蓋了各個政治領域。
  還有一點也引起了我對習主席新書的濃厚興趣:我認為互相理解對方的想法和舉措是國際政治交往的基本前提。習主席這本名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新書為瞭解中國領導人的想法和政治目標提供了可能。對他人處境的理解是制定符合自身的,以現實情況和利益為考量的政策的前提,這同時也是雙邊關係發展的深度和廣度的基礎。在此我想援引習主席今年三月訪德期間在科爾伯基金會講話中說的話:“瞭解越多,理解越深,交流合作的基礎就越牢固、越廣泛。”
  當前,中國正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從一味追求經濟增速轉變為可持續發展和致力於提高生活質量。過去幾十年中國發展的成就得到了年輕一代的認可,但他們希望未來自己也有良好的機會。這是新一代人的訴求。要想實現富強和穩定的中國夢,必須使中國每個地區的生活水平同樣得到提高,經濟的發展不應再繼續破壞環境,民眾要求參與社會治理的呼聲不應被忽視。如果讀這本書的話,就能發現中國的領導層很清楚自己面臨的這一挑戰。在中國現行憲法公佈實施30周年之際,習主席引用改革家鄧小平的話稱:“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註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通過這種方式,中國正向法治國家邁出很好的一步,儘管這對一些歐洲人來說可能還不夠。
  在擔任德國總理期間,我認為我們德國人作為中國的伙伴,應當在法治國家建設方面支持中國政府。因此中德在1999年建立了法治國家對話,並於2003年重啟人權對話。法治對話是成功的,因為我們成功地對一些法律標準進行了設置和完善。它也成為支持中國法治國家建設和培訓法官、法律專家方面的重要工具。當務之急是使已有的法律得以實施。為此,習主席在書中強調,“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於實施。”因為如果法律未能實施或被規避,再現代化的法律也無濟於民。
  習近平主席在其著書中也談到了中國的生態問題,生態問題不僅對中國,而是對世界有著重要意義。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要“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50多年前,勃蘭特在他還是總理候選人的時候就提出,要“讓魯爾區的天空重新變藍”。德國當時的生態狀況和如今中國的情況非常相似。30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德國150年工業化進程中積累的環境問題,在中國短短若干年中集中出現。
  資源短缺和生態是這個時期的嚴重問題,這不僅影響環境,而且影響整體經濟和整個社會。因此,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在中國具有重大政治意義。我相信,中國有潛力、有能力實現其宏偉目標。在這方面,德國有產品、有科技,可以成為中國的一個重要伙伴。因為魯爾區已經重現藍天。
  這種進步與結構改革有關,也與生態進步有關。德國可以向中國必要的生態建設提供這方面的知識。這也符合全世界的利益。因為只有中國取得進步,以下兩個全球性問題才能得到解決:一是氣候變化,二是能源供應的可持續性。我們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看到氣候變化的癥狀,比如洪水、沙漠化和極端天氣。這些可能會使很多國家出現饑荒、貧困、缺水,並導致社會不穩定。所以,生態建設也有利於每一個國家的社會穩定。它的經濟意義也很重大,因為環境破壞的成本高昂。
  今天,氣候變化已經對環境和人類生活水平產生嚴重後果。因此我們必須阻止氣候變化,或者至少遲滯它的步伐。歐洲和中國應該攜手共進,制定共同的戰略。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這本書闡釋了習近平主席和中國領導人的立場,能幫助我們理解中國政治。書中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的實現,一個開放、穩定和富裕的中國,符合歐洲利益。我們應該理解,夢想的實現需要時間,是一個艱苦的政治進程。因為治理中國這樣地廣人多的大國,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治大國如烹小鮮”,這是中國哲學家老子對治國理政的建議。也就是說要小心謹慎,掌握好分寸和火候。
  謝謝大家!
 
  “全球化必將包括治理模式的競爭”

  ▌內森·加德爾斯:《世界郵報》(赫芬頓郵報國際版)主編
  摘編自10月8日美國《世界郵報》網站,觀察者網楊晗軼譯,鏡鑒校譯。
  過去幾年裡,抨擊西方政治衰朽、會診民主制度機能障礙的書出了不少。
  弗朗西斯·福山在其權威新作《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中,冷峻地審視了“對抗性的司法主義”是如何腐化法治;以及美國的特殊利益集團是如何用“否決政治”製造政治僵局、阻礙革新的。
  福山這部著作包含的許多主題與《智慧治理:21世紀東西方之間的中庸之道》不謀而合。在這本曾被《金融時報》評為年度最佳的書中,我和尼古拉斯·伯格魯恩提出,在美國的“消費者民主”制度下,選民的短視性,再加上特殊利益對“一人一票”選舉的俘虜,使美國政治體制喪失了自我糾錯的能力。
  這裡要提到的第三本書是《第四次革命:重塑國家的全球競爭》。該書作者暨《經濟學人》雜誌編輯約翰·米克斯維特和阿德里安·伍爾德里奇宣稱,我們再也不能做這樣的假設:一個低效的、僵化的自由主義福利國家,能跑贏正在崛起的亞洲對手——特別是中國。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出版,標志著全球化已進入新篇章。自冷戰結束以來,全球化產生了激烈的經濟競爭;從現在開始,全球化必將包括治理模式的競爭。
  習近平的著作是一部“反回憶錄”,或者說是一部倒過來寫的回憶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不是領導人淡出政治舞臺後,為回顧過去而收錄的一系列講話和公告;而是在習領導下的中國雄心勃勃的改革宣言。
  這本書勾勒出習近平所講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輪廓,解釋了為什麼中國最高領導層相信一黨體制下的協商式決策過程比一人一票的投票制度更加民主——因為它考慮到了全社會的整體利益。在書中,習近平正面闡述了關於治國理政的一系列問題:向貪污腐敗宣戰;應對生態環境挑戰;建設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堅決轉向市場化資源配置;保障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平等權利;以及在大規模城鎮化的新背景下消除貧困。此外,他還討論了中國的法治建設。
  是的,這本書亞馬遜商城有售(除了英文版,還有法文、俄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德文、日文版)。
(原標題:世界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讀到了什麼?(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g92xgbm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